新闻动态Position
你的位置:凯时appyb34点cn > 新闻动态 > 英国双航母体系困局:6月访新加坡后,预算压力与故障频发暴露全球部署难题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6:48 点击次数:126
六月的赤道阳光把甲板照得发烫,新加坡的码头边,人群排队登上一艘庞然大物。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停在那儿,舷梯口插着彩旗,军乐队节奏紧凑,舰上官兵笑容可掬,接待官员与访客,甚至抽选了六百名幸运者走进机库与飞行甲板。表面英国在印太“刷存在感”的愿望很体面:先从朴次茅斯出发,穿过地中海、红海与印度洋,再经停新加坡、赴澳大利亚参加“护身军刀-2025”——这次演习号称史上规模最大,有十九个国家参与——返航途中还加入“五国团结-2025”。但如果把镜头推进到更隐蔽的角落,另一幅画面就出现了:舰上供水系统让人抱怨,媒体说官兵足足半年没洗上热水澡,补件一等就是六个月。仪式感与维修单据在同一条时间线上交错,构成了英国双航母体系的真实注脚。
双航母的面子与里子
英国选择了“面子工程”最昂贵的版本。一口气上马两艘“伊丽莎白女王”级,首舰2017年入役,二号舰2019年跟进。按英国媒体早先的说法,项目原始预算约40亿英镑,收尾时账本上已经写到64亿英镑,折合人民币大约550亿。这笔投入放在一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低速爬坡的经济体里,压力不言自明。医疗与教育开支是票面上的政治刚需,脱欧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又让财政空间更加逼仄。英国却仍想借“日不落”的海军符号,重申全球角色:有航母,才谈得上跨洋威慑、才像得上美国的可靠伙伴。
展开剩余89%“面子”之所以贵,还因为“里子”比造价更难。航母的账本,通常是采购价只写出第一行,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后文:维护、燃料、码头升级、人员训练、舰载机供应链、备件储备……每一项都是长期刚性支出。国际上有个经验法则,航母建成只是开始,十几年寿命周期里,维护与升级的总开销往往要比建造本体更沉甸甸。英国的算盘里也有这一条,于是他们选择两舰轮换——理论上保证始终有一艘能随时拉出去亮相,另一艘留在船坞。理论很美,现实却跟着故障单跑偏了。
从轴到阀门:细小零件如何拖垮大旗舰
英国两艘航母的“家庭作业”对比起来,像一对难兄难弟。先说首舰“伊丽莎白女王”:2017年12月,刚服役十来天,驱动轴的密封处就进了海水,按海军自己的说法,渗漏的速度每小时约200升。接着到2018年1月,机库的消防喷淋错误动作,甲板下“水漫金山”,海试与训练安排被整个冲乱。海军官员后来承认,当时几乎是“一周一漏”,密封与阀门的材料与安装问题叠加,形成了连锁麻烦。到了2024年2月3日,这艘旗舰再次在关键时刻“掉链子”——原本要参加北约“坚定捍卫者”演习的出征检查里,右舷螺旋桨轴的联轴器被发现有故障,只能临时把位置让给“威尔士亲王”。
二号舰的故事更曲折。2020年10月,它还在港里,消防管路破裂,轮机舱被水灌得一塌糊涂,电气短路伴着明火,最后修修补补耗了193天。2022年8月27日,它从朴次茅斯刚一解缆,准备横渡大西洋去美国训练,右舷螺旋桨轴就“咔嚓”一声报了废。33吨重的螺旋桨被迫拆卸,拖回船厂开膛破肚,维修账单开到了2500万英镑。更尴尬的是,检查力度一上去,左舷轴也被发现校准不正,存在潜在风险。到2023年4月,媒体又爆了一个更刺耳的词——“零件农场”:为了保证“伊丽莎白女王”能继续出海,二号舰上的部分设备被拆下支援。海军极力强调这只是临时调配,坚称没有报废计划,但直到2023年7月它才终于修好再度出海。坊间讥笑说,这两艘舰就像“只有一条裤子,谁出门谁穿”。这一年里甚至有报道提到“威尔士亲王”锈蚀明显,锚与锚链还得从“姐姐舰”身上拆件才能凑齐。海军承认“资源优化”困难,却否认出售传闻。
技术层面的教训很直白:内部报告指向设计缺陷,轴系振动超标导致寿命锐减。航母采用短距/垂直起降的F-35B,省去了电磁弹射之类的大系统,却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能“打折”。推进、消防、供水、通讯、电力,每一项的可靠性都直接刻在战斗力上。尤其在英国这样“远海要秀、近海要省”的现实里,备件链一旦拉长,一个阀门就可能拖延半年,一个联轴器就能让一场跨国演习换角。
训练计划与现实碰撞:从北约到印太
如果说2024年2月的“坚定捍卫者”换舰只是颜面上丢了一下分,2025年的大跨距部署则让这种落差放到聚光灯下。英国在2月宣布,“威尔士亲王”将于3月率领航母打击群前往印太,与美国、日本等国联合训练;时任打击群指挥的詹姆斯·布莱克莫尔准将公开称这将是“本世纪最大规模的部署”。4月22日,编队从朴次茅斯启程,路线一路穿越地中海—红海—印度洋。6月23日,舰队抵达新加坡,舷梯大开,舆论也一片热闹。接着去澳大利亚参加“护身军刀-2025”,返航时参加“五国团结-2025”。一串行程,处处是合影与致辞。
航母的战斗力并不是靠行程单堆出来的。6月14日,一架从“威尔士亲王”起飞的F-35B在印度机场紧急降落,幸亏人机无恙,但也提醒外界:真正的远洋部署,任何一个节点故障都会放大风险。英国一共规划采购138架F-35B,可眼下可随时拉上甲板用的不到30架,其中一架还在此前事故中坠海。更不必说,英国有相当数量的F-35B常年留在美国进行训练。甲板上的飞机数量一紧,航母的“出拳”力度就先天被削弱。
这背后是体系化的硬约束。一个可信的航母打击群,不只是大舰 战机,还要有护卫舰、补给舰、预警与反潜能力的完整搭配。英国在2025年3月宣布为节省开支,退役两艘两栖舰、一艘护卫舰和一艘油轮;同一时期,政府内部讨论封存一艘航母的方案引发争议。虽然“出售航母”的说法被否认,但“资源优化”的难题是摆在桌面上的。用更直白的话讲,哪怕航母能开出去,护航与补给也未必跟得上。
钱袋子与战略野心的拉扯
把镜头拉远,就能看见结构性问题。2008年金融危机后,英国经济增长乏力,财政紧缩成为常态;脱欧带来的再分配与外贸摩擦,令公共预算进退维谷。国防开支的GDP占比难以大幅抬升,而航母运营是所有军种里“最烧钱”的一档。维修、燃油、人员、港口与船坞、航材与弹药,每一行都在年年往上加。正因如此,2025年里关于“是否封存一艘”的讨论才会在政界与媒体间频繁出现,尽管最终没有成行,但焦虑溢于言表。
英国的战略诉求是“在欧洲有担当,在印太有身影”。北约在2024年组织了冷战后最大规模的联合演习,伦敦本意是借航母来强调领导力。可当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因为联轴器问题临时退场,换成“威尔士亲王”匆匆顶上,那份尴尬也就格外显眼。至于印太,红海的恐袭、中东局势的不确定性,再加上太平洋战区的复杂态势,使远洋部署很难被国内公众视为“物有所值”。民间对风险和成本的直观感受,往往会抵消战略层面“存在感”的抽象收益。
横向比较:两艘姐妹舰与他国航母之“同与不同”
把英国的两艘航母放在世界格局下横着更容易理解它们为什么“力不从心”。美国维持着十一个航母打击群,轮换机制与战斗力生成机制完全产业化;中国的第三艘航母已经入列,处在从数量到质量都不断爬坡的阶段。英国的优势在于与美国的深度互操作与情报共享,可同时它的短板同样清晰:舰载机数量不足,舰队支撑薄弱,工期与维护周期频频被故障打断。表面上英国拥有除美国外北约内最多的航母;但真正进入“实战可用”的层级,却因一连串的“轴”“阀”“泵”而被现实拉回地面。
在这个比较框架里,英国的两艘航母也形成了彼此的镜像。“伊丽莎白女王”更像“门面担当”,关键演习与外交场合多由它领衔,却接连在2017年、2018年与2024年出现从渗漏到联轴器的故障;“威尔士亲王”承担“替补上阵”的频率更高,从2020年的消防管道事故到2022年的轴系断裂,再到2023年的拆件支援,最后却要在2025年扛起印太部署的大旗。两舰交替“牺牲自己,成全姐妹”的场景,恰好反衬出双航母体系的悖论:理论上“保证出勤”,现实中“彼此拖累”。
预言的影子:从2019年那句话到今天的回响
2019年,张召忠在点评英国航母时有过一句直白的提醒:航母不是造出来就完事儿,后续费用才是真正的难题;对于经济体量与财政空间有限的国家,航母很可能就是“鸡肋”;五年后不排除封存一艘。五年过去,媒体在2024年已讨论过“出售‘威尔士亲王’”的可能,虽然最终并未发生,但财政压力让双航母体系显得摇摇欲坠。到了2025年,英国一边宣布退役两栖舰、护卫舰与油轮以“腾挪”预算,一边又硬着头皮把航母编队送往印太。这种“前台热闹、后台捉襟”的反差,正对应了当年那句评语的核心:军事力量必须与经济实力匹配,否则只会被维护成本拖行。
制度与常识小科普:航母账本的几件要事
- 双航母的逻辑:一艘在海上部署,另一艘在大修或训练,以保证“随时有一艘可用”。但这套机制的前提是稳健的维护周期与充足的备件、人员编制。任何一个环节不稳,都会把两艘舰一起“拖下水”。
- 舰载机的现实:F-35B短距/垂直起降,确实降低了甲板与弹射系统的复杂度,但整机的维护、升级与软件支持高度依赖原厂与跨国供应链。英国计划采购138架,但目前可用不到30架,且有一架坠海。训练与可用性之间的平衡,直接决定航母能否形成“满负荷的空中分队”。
- 维护优先级:当舰队资金紧张时,指挥部会在“全舰恢复”与“关键功能恢复”之间做选择。2023年“借件支援”的做法,反映的正是这种优先级排序—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“更可能出海”的那一艘上。
印太身影与欧洲责任:何去何从的两难
英国希望借航母在印太“亮灯”,一方面是响应同盟,一方面是以航程证明“全球英国”。但现实是,欧洲本土安全环境并不松弛,北约在东翼的存在感与威慑需求更为紧迫。把有限的经费与舰队寿命消耗在远距部署上,政治收益与军事收益是否对等,公众与军队内部都在盘算。2025年的舆论中,既有对远洋风险的担忧,也有对“花钱买面子”的质疑。媒体关于“锈迹斑斑”“一条裤子轮换”的讥讽,并不只是刻薄,它们是在提醒决策层:一艘航母的价值,最终要靠稳定出动率与可持续战斗力来证明,而不是靠行程单与新闻通稿。
把话题放回甲板
六月的新加坡访舰日里,孩子们在甲板边看飞行甲板标线,官兵热情讲解F-35B如何从短距起飞、如何垂直降落。不远处,机械师正对着一台泵阀做日常检查,记录本上密密麻麻。这一幕其实是英国航母处境的隐喻:宏大的战略叙事与琐碎的维护清单,在一艘舰上共存。英国的雄心,写在远洋部署的航迹里;英国的掣肘,写在“193天修复”“2500万英镑轴修”“联轴器临检退场”这些琐碎又扎人的数字里。
兵者,国之大事。对于英国而言,未来的路恐怕在于承认并修正错位:把双航母的目标从“全球漫游的名片”转向“欧洲安全的关键资产”;把预算从“撑门面的远征”转向“提升出勤率的维护”;让“可用的不到30架F-35B”逐步变成“足以支撑完整飞行日程的机群”。那样,等到下一次在北约或印太登场时,甲板下的管路与轴承或许会更安静,甲板上的飞机也会更多一些。
至于那句2019年就给出的提醒,今天看起来仍不过时。张召忠当年的判断没有魔法,靠的是常识:战略不应超越国力,航母的荣耀值钱,但更值钱的是把它开得起、用得住、修得动。当英国真正把这笔账算明白,也许双航母不会成为笑谈,而会回到“威慑工具”的正位。现在,这一课还在进行时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凯时appyb34点cn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